回新聞公告
鵝鑾鼻燈塔界碑 見證台灣海關史
[ 2023/5/15 下午 09:36:49 ]

       1875年,清朝向購地在台灣最南端建造鵝鑾鼻燈塔,當時在周邊四角各立台灣關地界石碑,其中3塊2016年起陸續被發現,被列「國定重要古物」,第1塊保留在鵝鑾算燈塔陳列室,成為「鎮塔之寶」,第4塊21日被居民發現藏身東南方位的荒煙漫草中,地方文史工作者念吉成興奮地說,最後一塊拼圖終於補齊,更為148年前的歷史做見證。

       念吉成說,地界碑由來久已,特別是在人煙罕至的土地,或遇雙方有爭執,為保障產權,就要立地界石碑為界,清代海關於台灣設立機關,購置土地設立地界碑。1996年開始,高雄、恆春陸續發現台灣關界石碑,恆春最後一塊台灣關地界碑現身,材質是花崗岩,長107公分、寬26公分、厚9.5公分,重70多公斤,搭配鵝鑾鼻新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,盼官方規畫「南岬文化園區」,成為文化亮點。

       念還說,鵝鑾鼻外海過去常有不熟悉附近水域的船隻觸礁沉沒,1867年美國商船羅發號事件和1873年牡丹社事件,清朝在外交壓力下,1875年委託英國建燈塔,因是排灣族龜仔甪社的傳統領域地,清朝購地並立關界碑,1883年建成,還派兵守護防止原住民侵襲圍困,是全世界獨一無二武裝燈塔,台灣關地界碑補足最後一塊拼圖,加上日治時期神社、文武碑和清大隊近年挖掘出豐富的史前,已具備國際級文化觀光園區實力。

此篇擷取自

https://reading.udn.com/read/story/122858/7125939?from=udn-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